张道琨同志简历
回家教书
张道琨,男,1923年生于四川省广安县,1943年考入四川大学化学系,1945年读川大二年级时,抗日战争在湘贵战役中,贵州独山失守,四川人心惶惶,他当时出于爱国热情,投笔从戎,参加知识青年军。四川泸州成立了203师,其中有四川大学,华西大学,同济大学的学生和社会上一部分知识青年参加,入伍后认识到国民党口头抗日,实际上不敢武装青年军。后来只有少量武器训练做样子。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大学来的同学大都要求回校复学,国民党仍然拖延一段时间。就在这段时间内,通讯营的士兵们都在议论营部有多报士兵名额和克扣士兵伙食津贴的问题。当时他和另一名同学便到营部请军需官来到连上向大家讲清楚,军需官刚到连上就被同学们围住,同济大学的任允中同学便上去打了军需官两拳。于是营部认为打了军需宫,就把带头到营部的人送到师部特务连禁闭起来。后来师部怕把事情闹大,10天后便把他们放回连上。直到v1946年6月便允许学生回家,9月他便到四川大学复学。他在四川大学期间除修一学期完必修功课外,还选修了硅酸盐化学等课程,1948年9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
1947年上海发生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当时他在报上看到在203师的同济大学同学黄克鲁是上海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不久四川大学学生自治会也召开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的大会。他参加了大会,晚上他还参加了请化学系教授签名支持运动。另他还参加了上街游行的请愿活动。1947年在川大曾认识川大同乡同学李洪芝,蔡远秀,宋质清等,大家常在一起谈论国事,李洪芝曾介绍他看过《共产党宣言》,艾思奇著《辩证唯物主义入门》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这使他思想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进一步认识到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和没落,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真理。
1950年1月成都解放,1950年4月在川大应招到东北,分配到鞍山钢铁公司耐火材料厂工作。195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技术员、车间主任、工程师、生产副厂长。1957年末调武汉钢铁公司耐火材料厂任副厂长。1963年调武钢公司技术出任副处长。1969年文革期间下放农场劳动3年,1972年调回武钢任技术处副处长(无正职)。1985年到武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工作,并晋升为1983年证的商级工程师,后又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社会活动方面,1952年管仁鞍山市工会委员,1956年曾任鞍山市金属学会耐火材料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5年任湖北省金属学会理事,耐火材料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80年任湖北省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并任冶金部《阳火材料).《武钢技术》编委,
刚解放不久,在全国支援东北的号召下,由学校介绍到东北工作,久藏的爱国热情,象鱼得水,他便努力学习政治,学习技术,为人民服务。1950年用江密峰大结县脉石英硅石制造平炉顶砖成功,比其他硅砖提高寿命5倍以上,属国际科技首创,提悉在伪满时期日本人曾研究过未获成功。解放后鞍钢耐火材料厂也一直在研究也未有成果,接着又用山东焦宝石,河北古冶树皮莲软质粘土研制钢包用惠头砖成功,取代了日本塞头砖,解决了燃眉之急,以上为冶金部下达给鞍钢的重点科研项目,获冶金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接着他研制多热料(>50%)练明浇注用砖,提高了耐能裂性,并解决了内部层装问题;这对提高你钢用流注砖和其它粘土砖质量起了关键性作用,在1952年到1954年期间在生产工艺复杂的大型焦炉用硅砖时提高合格率20%以上,为国家生产数万吨急需的焦炉砖,为鞍钢恢复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来武钢新厂建成后,1959年研制式粘土高语莫来石塞头传,在270吨钢包内使用成功,在武钢1960年鞋砖车间刚技产时。使用苏式156.5米长隧道窑烧制全套集护硅砖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保证5号焦炉的建成投产,这项技术在苏联地区仍未解决,在我国已得到全面推广。1965年研制炼钢平炉270吨钢包用高铝砖(Al2O3>72%)成功,取代了耕土传。提高寿命4倍以上,使钢包耐火材料吨钢消耗降低到fgt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78年武钢1700mm连注热轧、冷扎工程全国首次投产的需用耐火材料,由于他的事先组织安排,并得到领导的支件,而避免从国外引进大量耐火材料产品。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资金,他对镁碳砖试验的步骤安排,首先在钢包渣线试用,使大家能认识到镁碳转的抗浸蚀性,抗热震性都很好,这样就提高了认识,同意在转炉耳轴部位试用,1992年在国内首次在炼钢钢包渣线和转炉耳轴部位内村研制使用高碳镁砖(MgO-C≥20%4)获得成功,对发展炼级生产有重要意义。1982年他还用电烙镁石滑板孔部件護纸在普通镁质不烧滑动水口的清板砖上,在模铸高温钢(1700℃)时的良好效果,用于连铸时更无问题,且其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他还为武钢热轧厂烧制硅钢的加热炉结构和生产工艺改革提出了重大建议,均已实现,提高了硅钢生产率,创造了高效益。近还研制成功高炉用磷酸盐结合高强度(在30℃-1600℃)不烧铝碳砖(AL,-C)和铝炭化硅碳砖(A120-SiC-C)系列产品,对高炉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已写科技论文20余篇,芙语译文6篇,在冶金部《钢铁》、《耐火材料》和《武钢技术》刊物上发表。
他工作深入实际,并广泛阅读国内外科技书刊,不仅对耐火材料科技很熟知而且对炼钢生产技术也熟习,他把耐火材料和钢铁生产融合在一起。他所获得的高科技成果是他工作实践的记录。他深刻体会到政治和技术是不应分开的,学习政治可以明确目标,能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和技术上的主要矛盾,勇于实践,不断开拓创新,用高科技取得高经济效益,今后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山山海大贤换地理
46年四家时、在张家祈堂教书一学期,此时跟前吕从碧离婚.給60石冷.还要他父亲把田地卖了,(有250挑谷面积)父不同意,又如分家由三兄弟分为三家也不同意,把东西折坏,后肖淡乡长跟他父亲讲你道琨参加共产党、上面来查了、父亲强他说、下半夜就处出、张家三人送走、车离休后到重庆南桐矿务局着里妹张道珊,反回在广势他外侄刘光华处住一夜四武汉,每年上月和一我两兄通电话,他外侄孙女刘雪梅在他家住多年。
参考文献:
张道混生于1923年5月17日-2006年冬日逝84岁.
1、1964-2000年《武钢技术》
■肖印生于1923.6月1日-2005.8.30日去逝82岁
2、《武钢技术进步三十年》
子二张小平张小凡
住美国
、冶金出版社当代中国冶金工业的科学技术》
4、冶金部《耐火材料》杂志
2001年5月28日
通信地址: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11-100-9
电
话:02786805274
邮编:430080
2002年正月刘雪梅从武汉代四张道溥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