僴公出生地之谜
僴公出生于1612年六月初八,这一年是明末万历四十年癸丑年,爱新觉罗·多尔衮也是这一年出生(多尔袞: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出生于赫图阿拉,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名将)。这一天,吴三桂也来到世上。历史也很巧合,僴公出生前六年,即1606年,李自成,张献忠出生。单从上可以看出,僴公的一生,是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僴公到底出生在哪?是湖广还是四川?僴公是从湖广填川来的,还是在四川其他地迁来的?毕竟在那流离逃窜的时代,谱牒尽失,留下了很多遗憾。要想了解这个问题,就要明白两点,一是那个时代背景,二是湖广填川事件。
僴公出生在万历年,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但也耗费了大量帑银。明神宗执政后期荒于政事,因缺乏张居正这样的贤士应对督导、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
明神宗执政晚期,党争长期持续,导致朝政日益腐败。另外,明神宗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而且此时东北的满族开始崛起,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击溃,从此明朝在辽东的控制陷于崩溃。
僴公就出生在明神宗统治的后阶段,朝廷日益腐败,民怨沸腾。明朝已统治了将近三百年(1368年明朝建立),几乎走到朝代替换的尽头。
了解僴公出生的时代背景,更有助于了解先祖的生存状况,迁徙状况。
关于湖广填川,说法较多。但比较公认的大规模迁徙有两次,可以详见三续本中《寻根圣地:湖北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四川都是四川因战乱导致人口减少,一次发生在元末明初,另一次发生在明末清初。
南宋后期,因四川成为抗蒙的主战场,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战争中,到元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全省在籍数只有61万人,不及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的660万人的1/10,导致四川盆地大量田地荒芜无人耕种,这就为“湖广填四川”奠定了基本条件。元至正十七年(1237)随州人明玉珍率20万湖北人进入四川,遂据蜀称王,国号为夏。明氏政权在四川轻徭薄赋,保境安民,又吸引了大批湖北民众入川。故史书上有“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后,湖北战乱不休,大量湖广人,特别是麻城人陆续迁川”的记载。这就是“湖北填四川”的开始。明洪武四年(1317),明将汤和、傅友德率兵入蜀,攻灭明氏政权,朱元璋便从两湖还有广东大量移民入川开荒种地。是谓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据考证,迁川人口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元末随明玉珍入川的军人及其家属;二是明初入川的麻城土著;三是江西移民在麻城居住数代或数年后入川的人口。至此,湖广人已成四川的土著。至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的人口已上升到146万。
岁月在历史中溜走,随着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和清军入关,四川再次遭到浩劫。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攻占成都,就下令屠城三日。死难的人数,《鹿樵纪闻》说是17000多人,《蜀碧》也说前后杀数万人。另欧洲传教士利类斯和安文思二人所著《圣教入川记》一文,也说张献忠每日杀一二百,为时一年又五个月,累计杀人十多万。清初,吴三桂叛变,派遣将领王藩屏入川播乱,“蹂躏六年”,川民“皮穿髓竭”,对本已凋敝不堪的四川,无疑是火上浇油。以至于最权威的《清史稿》卷120载: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孑遗者百无一二”、甚至是“靡有孑遗”。据史书记载,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时,全省在籍人丁仅存16000余,按一丁五口计算,约合8万人(一说62万人)左右,四川人口位列全国倒数第三位。四川的省会不得不移至阆中。清康熙十年(1671年)朝廷准许“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中屯垦者,准其入籍。”于是湖广流民大量拥入四川。这次大规模移民运动,一直持续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止,前后共历时105年之久。据估算,四川合计接纳移民共达623万人,占是年四川总人口的62%。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是谓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经过上述两次移民运动,四川居民大多是明初、清初外省移民的后裔了。
第二次湖广填川发生的时间(公元1671年)是在僴公去世(公元1657年)十多年后。显然僴公不是这第二次大规模湖广填川来的。张献忠与僴公处在同时代,都是在第二次大移民前。
原修谱序中对我族是明朝初(第一次湖广填川)迁来的叙述有四处:
1、对第二次移民时间在僴公后,光衢公应该是很清楚的,所以在续谱《广安州张氏自僩公一世至十世齿录》前言中记下:“吾族,自明初洪武年间,由楚黄麻城入蜀。迨献贼乱蜀,流离逃窜,遂失其传。乱极当治,天遗我自僩公,以延一线之绪,家于州治祈雨山之下,为吾族始祖焉。"强调了我族,是明初洪武年间,即第一次湖广填川来川的。
2、光衢公在《源流誌》中记:“忆我张氏,相传隶籍楚黄麻城孝感乡。迨明初洪武十八年,奉旨填川。遂徙家入蜀,有明,延祚三百余年。"即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来川,到张献忠倡乱(“屠川"重点在1640年至1647年),在川将近三百来年,“瓜瓞绵远,千枝万派。同居异处,实繁有徒。”说明先祖来川繁衍生息不止。“明季献贼倡乱…不唯谱牒遗失,而得延性命。"
3、修谱作序刘学厚撰:“自明初奉旨入川…谅必谱牃修明,可考而知。洎乎明季,兵燹频仍,遂至散失"。
4、白市支必达公序言中谈其馀公:“闻于明初,自楚黄麻城迁蜀,中遭献逆之变,流离逃窜"。
以上皆言明张氏先祖是明初第一次湖广填川来的,至天启年间,在川繁衍生息了将近三百年。
由此可见,僴公不是第二次大迁徙从湖广直接来的。应是在四川其他地方因躲战乱来肖溪祈雨山处的。
其来祈雨山时,是不是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在光衢公时代,却也不可考,也无记叙。那阶段,四川发生大的动荡年应是1634年、1640年、1644年及其后年份(张献忠挥军入川屠川)。这些年份,僴公是亲历的。僩公来肖溪,具体是哪年,毕竟一百多年后的修谱者光衢公也不明确,不能明示。那八世孝纯公所言“忆自僴公,吾族始祖,由楚迁蜀”,"考入蜀日,亦天启七年也",“来川之时又同"就值得置疑和考究了。
古时人口迁徙,不像现在这么随意。尤其是大面积人口迁徙,那一定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官衙行为。所以探究祖上来川,一定是要放在大的时代事件中去考察。我们先祖来肖溪时,光张氏就是八支人,显然是一个集体迁徙事件,而不是个别人迁移的问题。
当然,我手头没更多资料来显示,除了这两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外,还有没有在天启年间的湖广填川?其他支族谱有没同时代迁入的记载作佐证?这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或课题,供宗亲去探讨。